書展

交錯的視線――他者與我族眼中的台灣

日期│2022.2.25-4.6
地點│Lightbox 攝影圖書室

「攝影首先是一種觀看方式。它不是觀看本身」

――美國作家、評論人蘇珊・桑塔格 ( Susan Sontag)

在磨砂玻璃均勻抹上硅酸鈉、明膠與重鉻酸,靜待成膜,隨後將其置於光下,緩緩顯影。這是珂羅版(collotype)的製版方法,亦是151年前約翰.湯姆生(John Thomson)為台灣留下影像紀錄時使用的印刷法。彼時,連同聖朱利安.愛德華士(St. Julian Hugh Edwards)、史溫侯(Robert Swinhoe)、李仙得(Charles William Le Gendre)及馬偕博士(George Leslie Mackay)等人,「台灣」這座島嶼在他者的凝視下逐漸成像,隨後流轉於不同族裔的目光中,在殊異的社會文化、政經脈絡下,持續生成與交織,映現出一段被詮釋及「被攝影」(見註解)的歷史。

本次書展,嘗試從過去由他者目光交織而成的台灣形象中,梳理影像的流變與發展脈絡:以約翰.湯姆生為起點,在玻光流影間窺探百年前的台灣;隨歷史漂泊推移至日治時期,揭露彼時「蕃地」影像中的殖民敘事及視覺政治;透過鄧南光、鄭桑溪、黃則修等台籍攝影家的影像實踐,檢視戰後影像運動,以及逐漸生成的本土觀點;接著來到現代,觀看身處在動盪年代的台灣攝影師,如何以影像發聲,回應時代並催化各項社會運動及民主發展。

本次展覽以攝影書為主體,濃縮並概述台灣攝影的古往今來。除攝影書外,亦選入兩本研究型書籍,期望補充具有批判性的歷史觀點,闡釋在影像之外不可見的社會文化場域,而研究者張世倫及攝影家莊靈「關於攝影史的攝影史書寫」,正是帶領讀者回到影像生成的現場,讓影像中廣闊無垠的透明場域,那些影像之外,攝影家高度關涉的田野與社會脈絡,得以浮現。

觀看不止於眼前視覺訊息的讀取,更是眼腦心靈之間的思覺連動。攝影家的作品,向觀者展示著過往時刻的此曾在,當中隱而不顯的權力關係,也在時間淘洗下逐漸清晰,讓當代的觀者得以反思歐洲中心、人類中心主義與殖民治理式的影像觀點,使你我得以重新認識自己以及這座島嶼的身世,重新想像自身與土地的關係。

註:陳界仁認為非西方世界是以「被攝影者」的身分進入了攝影史,在缺少攝影工具與話語權的狀況下,被攝者必須利用攝影工具展現自身的能動性(agency),產生對攝影者或掌權政體的反抗。參見:李威儀、林心如,〈被攝影者的歷史:陳界仁的衝撞年代〉,《Voice of Photography攝影之聲》

展覽書單

交錯的視線-他者與我族眼中的台灣
有館藏
約翰・湯姆生世紀影像特展玻光流影:鏡頭下的福爾摩沙與亞洲紀行導覽手冊
謝佩霓 總編
高雄市立美術館
2012/06
有館藏
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—臺灣攝影首篇(1869-1949)
梁永斐 總策劃;林宏璋 策展
國立台灣美術館
2021/03
有館藏
台灣攝影史形構考
張世倫 作
影言社
2021/07/26
有館藏
時代之眼:臺灣百年身影
莊靈、張蒼松 策展;余思穎 編
台北市立美術館
2011/05
有館藏
臺灣蕃地寫真帖
遠藤寛哉 原著;陳怡如 翻譯
國史館台灣文獻館
2021/11
有館藏
台灣攝影獨行俠:黃則修82影展
黃則修 攝影;陳泳任 編
台北市立美術館
2011/10
有館藏
視覺臺灣:日本朝日新聞社報導影像選輯
鍾淑敏、貴志俊彥 主編
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
2020/12
有館藏
再見鄧南光-攝影全集典藏版II:時代見證 1935-1960s
鄧南光 攝影;鄧世光、簡永彬 撰文
夏綠原國際
2013/11
有館藏
九份往事:鄭桑溪攝影專輯
鄭桑溪 攝影
台北縣政府
1995/05
有館藏
歲月風景:張照堂攝影展 1959-2005
張照堂 作
國立中央大學藝文中心
2010/03/01
有館藏
攝影之聲 Issue 30:美援視覺性──農復會影像專題
李威儀 主編
影言社
2021/07
有館藏
回望─臺灣攝影家的島嶼凝視1970s-1990s
張照堂、沈昭良 策展
國立台灣美術館
2018/06
有館藏
玉蘭
沈昭良 作
沈昭良
2008/01/15